婴儿出生后发育的全过程?

221 2024-03-09 14:54

一、婴儿出生后发育的全过程?

婴幼儿生长发育各阶段特点 一、0~6 岁婴幼儿各年龄阶段划分 1.出生~1个月 新生儿期 2.1个月~12个月 婴儿期或乳儿期 3.13个月~3岁 幼儿早期或学步儿期 4.3岁~6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 二、0~6 岁婴幼儿各年龄段生长发育概述 (一) 0~1岁宝宝的生理发育特点: 1.体重: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 2.身长:1周岁时,平均增长25~26厘米,约为出生时的1.5倍。 3.脑重:从出生时的350克左右到1周岁时的950克左右,是一生中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4.视觉:满3~5周能看清距离1~1.5米的物体,满3个月能达4~7米,6个月起能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飞鸟、月亮等,出生便有颜色视觉。 5.听觉:出生后听到响声就有反应,4~5个月能分辨熟悉和不熟悉的声音,1周岁能和成人一样分辨声源。

二、人的出生前发育过程?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为胎儿期,通常为40周,此期是个体出生前身体结构和功能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重要时期。母体妊娠期间如受自身及外界不利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年龄、感染、理化刺激、外伤、营养缺乏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此期的小儿脱离了母体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加之如果有出生前和出生时的各种不利因素,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先天畸形也常在此期被发现;

3、婴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不够成熟和完善,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三、出生后大脑皮层发育的过程主要增加的是?

【大脑的发育】

1、神经元之间发生连接。

新生儿大脑中存在神经元,但神经元之间没有互相连接,0—2岁,通过外界丰富刺激,神经元之间建立几十亿个新连接,构成丰富的神经网络。

2、神经元的体积增加(也就是髓鞘化)

神经元的轴突会被髓鞘包裹,(类似于包裹在电线外的绝缘体),0–2岁,髓鞘形成的速度最快(增重3倍),这样神经元的体积就增加了,髓鞘可以提供保护并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速度。

3、突触形成与修剪。

突触在0–2岁快速形成,经常被刺激到的突触发挥功能,存活下来,无用的突触被修剪,称为突触修剪。这样的结果使整个神经系统更有效地运行,其实就是“用进废退”。

四、犊牛出生后体型的发育规律是怎样的?犊牛出生?

体型的变化取决于骨骼发育情况。据研究,犊牛初生重仅为成年牛体重的6.5%,但腿长却达到成年牛的63%

五、枝条的发育过程?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茎是多数植物地上部分的枝干,连接着根和叶。着生叶和芽的茎通常称为枝或枝条 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或植物的顶芽生长对侧芽的萌发和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

六、鸟类的发育过程?

你知道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吗?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七、子房的发育过程?

幼年期 :这一时期是指种子从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和和空气下开始萌发。经过一系列生长过程,种子的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可使早期幼苗固定在土壤中,及时吸取水分和养料。与此同时,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士面,胚芽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子叶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展开后转为绿色,进行光合作用,子叶也就枯萎脱落。至此,一株能独立生活的幼小植物体也就全部长成,这就是幼苗,种子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2青春期:第一次开花到大量开花结实之前

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作用下,植物进入青春期,开花就是植物的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是它培育下一代的渠道,孕育下一代的场所。

3壮年期:大量开花结实到结实下降为止

果实的形成主要与花的雄蕊和雌蕊有关系。经过传粉、花粉管萌发、受精、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这四个阶段。子房中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中的 珠皮、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种子中的种皮、胚,果皮和种子即为一个完整的果实。

4衰老期:营养和结实生长慢慢衰弱到死亡

开花结实后,整株植物衰老死亡。大多数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秋季地上部分衰老死亡,而根与地下茎仍延存。衰老器官在死亡前将其贮藏物质甚至解体的原生质运往新生器官或其他器官,有利于植物个体的生存或种的延续。

八、蛙的发育过程?

蛙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形变化程度较大,对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可着重有:卵期、卵胚期、外鳃期、后肢发育生出期、前肢生出期、尾萎缩期、尾消失期(幼蛙期)这七个生长发育期

青蛙的发育过程大体经过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蛙

扩展资料:

青蛙的生活习性

(一)温度 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在自然条件下,青蛙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28℃。

当冬季温度降至10℃以下时,摄食与活动逐步减弱;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洞穴或池底淤泥中冬眠。次年早春温度回升时结束冬眠。水温超过32℃级以上时,活动明显减弱;温度超过35℃会导致青蛙陆续死亡。

(二)湿度 湿度是青蛙生存、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蛙类的皮肤没有保护体内水蒸发的组织结构,只靠皮肤腺体分泌的粘液来包吃体表的湿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蛙的栖息环境既要有水的池塘,还要有杂草丛生、温暖潮湿的环境。

湿度和温度还有密切的关系,温度越高要求湿度越高,否则温度高环境干燥,水分蒸发快对蛙生长、生存都不利。

(三)光照 青蛙昼伏夜出,怕阳光直射,但趋弱光,平时喜欢在向阳、有阴的草丛中栖息。光照对蛙体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均有促进作用,如长期在黑暗处生活,其生殖腺难以发育成熟,甚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四)水质 青蛙的卵在水中孵化,蝌蚪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因此要求蛙池水域有较高的溶氧量,一般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始终溶氧不得低于3毫克/升。成蛙、幼蛙虽然用肺呼吸,直接从空气得到氧气,但其皮肤仍有辅助呼吸辅助呼吸作用。

水中的溶氧高,对其仍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冬眠时,主要靠皮肤在水中的呼吸作用,所以溶氧量要求也不得地狱3毫克/升。PH:青蛙要求水域PH为中性或偏微碱性,PH在7-8为宜。青蛙要求在淡水中生活,对盐度的忍耐很差,一般盐度不高于2。

九、蝗虫的发育过程?

卵、若虫、成虫:

蝗虫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一生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受精卵(主要靠卵内卵黄来维持生命),幼虫(主要吃禾本科植物为生),成虫(与幼虫一样也吃禾本科植物)

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

十、蟋蟀的发育过程?

蟋蟀属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不会历经结蛹羽化的过程,一生大致可分成卵期、幼生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一、卵期

产于土壤中,长长圆圆,状似小型冬瓜,长宽约0.3cm×0.1cm呈羊透明状。在土壤里恒温28度,须经9天(约220小时)才能从卵妇蜕壳而出。蟋蟀通常以卵的型态过冬。

二、幼生期

刚出生的蟋蟀,形状像红蚂蚁,呈透明状。出生后一小时,就有进食的能力,6小时后身体会由白色透明状,慢慢慢成褐色。除了没有翅膀外,形体和成虫没有太大的差异。成虫以前,需经7~9次的蜕壳,每次蜕完壳,颜色慢慢由白色变成褐色,而后变成黑色或金黄色(约经4~5小时)。小翅膀也会跟着慢慢长出、变长。蟋蟀若虫的成长速度和温度成正比,由于中国南方秋季的温度偏高,蟋蟀成虫的数量仍然不少,到了冬天则比较罕见,可能是以卵或若虫的型态过冬。

三、成虫期

早期:翅膀上方(翅首)的黄斑颜色较淡。

壮年期:翅首呈较深的黄色,翅膀会发亮,活动力旺盛,脚的黏附力良好(可拿在手中倒翻作试验)。

退化期:经过了壮年期的成虫,翅膀和身体的色泽会慢慢黯淡下来,背上的黄斑也会扩散开来,行动变得迟缓,脚的黏附力会丧失,触须会卷曲(缺水分时也会卷曲),约两星期后步入死亡。

小知识:蟋蟀的寿命

蟋蟀生命期的长短,需视温度而定,通常约一年左右。温度越高的环境下,生长情形越好,发育越快,生命期就越短;冬天温度低,生长变慢,生命期就较长。大致而言,每只蟋蟀约可活4至6个月不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